“三变”变出的幸福生活——碌曲“三变”改革助力产业发展侧记

文化广场、民族服饰加工厂、停车场、农家乐、合作社……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在碌曲县拉仁关乡则岔村生活了30多年的才让扎西滔滔不绝地跟我们讲述着这些年村里所发生的变化。

“三变”+种养殖业、“三变”+民族产业、“三变”+乡村旅游……时下, 随着“三变”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农牧村“沉睡”资源活了起来,农民的增收渠道多了起来。

“三变”改革工作开展以来,碌曲县立足实际,把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与特色产业培育、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民住房入股、集体资产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农牧村“三变”改革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促农增收新路子。

碌曲县玛艾镇玛艾村四组位于县城西北面,是离县城最近的村寨之一,全村共53户,204人,共有贫困户10户,43人,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玛艾四组与碌曲多数农牧村一样,虽处在县城周边,但也没有什么发展优势,生产发展以传统养殖业为主,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耕地闲置撂荒严重,群众收入微薄,大多数群众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

玛艾村四组在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整合相关项目扶持资金,通过合作社带动、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机制等方式,在激活农牧村土地、资金、沉睡劳动力的同时,紧密联系玛艾村四组产业单一、山大、草场面积小等实际情况,开拓性地实施了产业“新三变”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努力盘活村内现有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大力发展个体种植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尤其是在2015年,该村的村支书成立了成合作社——碌曲县玛艾镇玛艾村阿萨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后,村民的生活大变了样。

“我现在有好几个身份,我不仅是贫困户,也是合作社的股东,现在又算是在合作社打工的工人,一天可结算100多元的工资。”合作社内正在干活的贫困户拉毛加说。

拉毛加一家5口人,两个儿子智障,媳妇因股骨头坏死,常年卧床,不能下地干活,是典型的贫困户。因缺乏劳动力,家里的五亩多地一直荒芜。自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他将自己闲置的土地积极入股合作社,种植藜麦,自己平时还在合作社打工,每年光土地分红就3000多,自己务工还能挣15000多元。在“三变”的红利下,他已经变成了脱贫户。

通过前期合作社带动与农村土地、资金整合入股等方式,玛艾村四组一改过去只能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产业结构逐渐向以绿色生态为主的高效畜牧种养殖模式转变,全村种植藜麦260余亩,发展养殖户20余户,每户的收入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

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但面对生产资源本就贫瘠的农牧区,牧户将土地和整合资金入股后,虽一定程度上使农牧村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也解决了他们的收入问题;但对于一些家庭人口数较多,又无专业技术的农户来说,没有土地的他们既不能到外面打工,也无法到当地企业务工,只能每日闲散在家中,人力资源极其浪费。

对此,碌曲县因乡镇、因地域、因民族制宜,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契机,在深入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发展畜牧产业的同时,探索整理辖区民族资源、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等“民族瑰宝”,将其转化为“脱贫致富法宝”,实施了民族地区“新三变”发展模式,有效推进了农牧村畜牧产业+乡村旅游+民族产业融合发展。

将丰富多彩的“民族资源”转化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旅游资源”。针对不同的乡镇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各乡镇召集群众出谋划策,将当地可开发旅游资源、饮食习惯、歌曲舞蹈、历史文化等优秀的民族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及利用,打造了一批如碌曲则岔生态旅游度假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节目和景点,并以此带动一批民族风情浓郁的本地牧家旅馆、餐饮、酒吧及电商等服务性个体产业20余家,帮助闲散劳动力500余人就业。

将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转变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近年来,碌曲县利用当地藏民族“南木特”藏戏、“锅庄舞”大赛等传统节日,在保持民族文化底蕴完整的同时,结合现代歌舞艺术,打造适合于观赏、互动,民族文化浓郁、形式多样的综合性户外活动。

将传统的“民族民间技艺”转变为群众自力更生的“民族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有关乡镇及时组织发动当地懂得手工刺绣及服饰裁剪的少数民族妇女(精准贫困户),利用妇联产业扶持等政策扶贫资金,成立以民族服饰生产、民族饰品加工为主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拓宽了收入渠道,打造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自己的家门口产业。碌曲县拉仁关乡唐科村经过反复调研,确定了以制作藏服、帐篷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成立了唐科村阿尼藏服帐篷制造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由村党支部牵头,采取“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通过村集体经济带动农牧民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致富增收。

目前,全县参与“三变”改革农户达到1816户。其中贫困户515户,村集体和农户入股耕地4619亩、林地3.781万亩,资金3.72万元,劳动力1146人。全县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三变”改革达到370万元,扶贫到户资金入股163.31万元,信贷资金投入达到416万元。为12个贫困村筹措扶贫专项资金600万,每村50万元。(记者 李建舟 马保真)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牦牛乳都 陇ICP备2000011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甘公网安备 62300102000106号